2016年高考志愿填报:家长意见与考生兴趣听谁的

2016-02-14

  家长和孩子的代沟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家长专制不顾孩子感受,孩子自我不接纳家长意见。这种情况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尤为严重。家长从自身的阅历出发,希望为孩子选择一个在他们眼里“体面”的专业,而孩子则更多是从自身兴趣出发。出发点不同,做出的选择必然不同。那么当家长意见和孩子兴趣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出现矛盾的时候,到底应该听谁的呢? 笔者在此结合真实案例和数据来为大家探讨这一问题。

  15%的人被父母包办了高考志愿

  人工智能公司iPIN旗下的完美志愿调查了698名大学生和白领。调查显示,有15%的人被父母包办了高考志愿。

  现在已经27岁的吴涛在填报志愿时便是被父母强制报了一所很一般的一本院校的

  金融专业。谈及当时的情形,他说:“我从小喜欢打游戏,想要把游戏设计当成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当时高考的成绩一般,我想去一个好一点的二本院校学实践性强些的设计专业,可是父母却态度强硬要我填一本院校。”吴涛的父母也表达了自己当初的想法:“当时觉得能上一本为什么不去?说起来毕竟还是比一个二本院校好听些,大家也都说男生学金融的未来发展都挺好,挣钱又多,就要求他报了这个志愿。”

  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再加上对家长强制填报志愿的不满,吴涛虚度了大学四年,导致找工作时屡屡碰壁,最终还是家长托关系让他进了企业做专员。直到今年,吴涛还是忍不住辞了职,打算重新捡起自己在游戏设计方面的梦想。他说:“这几年我心里总是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坚持自己的兴趣。”而吴涛的父母也表示:“看到儿子这几年一直闷闷不乐,我们也在反思当时的强制也许真的做错了。”

  56%的人觉得所学专业不符合预期

  与吴涛不同,杨晴在填报志愿时是完全遵循个人兴趣的。她说:“我父母十分开明,基本不干涉我的选择。当时我跟她们说我想学市场营销,他们大致了解了一下也就同意了,并没有问太多。”但是上了大学之后, 杨晴却发现,市场营销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有趣,学的课程大多是偏理论的。因为学科面太广,毕业后反而有些迷茫,最后进了一家企业做基层销售。这对于文静的杨晴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杨晴父母回忆起女儿志愿填报的过程,也有些后悔:“当初不应该听她说什么就是什么,早知道就多花些时间帮她分析分析,提提建议了。”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填报志愿时,既不能完全听从父母的意见,也不能仅凭孩子的兴趣就草率做出选择。笔者认为,在院校选择方面,父母要理性对待孩子的分数排名,筛选出合适的院校。在专业选择方面,应该在尊重孩子个人兴趣的基础上,与孩子一起充分分析孩子的性格,找出合适的方向,并结合职业前景等因素挑选出最合适的专业。尤其是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产品可以在志愿填报时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让父母的意见和孩子的兴趣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得到兼顾。

  笔者在这里推荐一款科学、专业的高考志愿填报APP——完美志愿,它拥有全国2012 所院校、1214 个专业(包括本、专科)、4000 万学生的数据,不仅可以让考生查找自己分数能上的大学,根据个人意向设置学校与专业的条件筛选:地区、类型、读研比例、出国难易程度、男女比例等。还会从毕业薪酬、薪酬涨幅、工作稳定性、职位就业面、行业就业面等角度,告诉考生和家长所选择的学校和专业未来的前景究竟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