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专业:比彩虹更美的文字与对白

2010-10-28 来源:求学网

  “老师,您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走出教室,Danielle突然问我。这个问句毫无破绽,但是我却一下子回答不上来。6年前,我在第一志愿一栏填上“对外汉语”的时候,我自己也没有想到,今天我会在多伦多这片枫叶飘香的土地上听这一群金发碧眼的孩子叫我“老师”。

  为什么会选择对外汉语?这个问题,再次把我带入对于这个专业以及毕业后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的回顾之中。

  恐慌新奇的初次见面

  我对对外汉语的认识,最开始只停留在字面上:对外汉语,面对外国人教汉语。说来惭愧,直到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我才想起要上网查查对外汉语到底是什么。网上给出的定义总是长得无法断句,懵懵懂懂的感觉让我第一次对选择这个专业有了恐惧:这个志愿会不会毁了我的一生?

  大一第一学期开学,我领到了专业课的课本:王力《古代汉语》、刑福义《现代汉语》、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等。我清楚地记得,拿到书的第一天晚上,当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古代汉语》读了半个小时之后那种大失所望的心情:这不是高中的古文吗!恐慌的心情砌成了一道深深的围墙,我甚至开始考虑换专业。就在这个时候,第一学期的的一节课——现代汉语,就像围墙的缝隙里透进来的一束光芒,驱散了我的恐惧。课堂上,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汉语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老师却笑而不答。在下课之前,老师说了一段话:“汉语是什么?不要去百度,不要去翻书。想想你每天开口说出来的,耳朵听进去的,翻书看见到的。汉语就像空气。你不会去研究一呼一吸的空气,但是如果你仔细去观察,会发现它比彩虹更美丽。”

  是的,这堪比彩虹的美丽,在一呼一吸间完成的文字和对白,就是对外汉语学习的内容之一。对外汉语是对母语非汉语的国家或民族的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学科,也称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或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从这个定义中“汉语”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可以看出对于对外汉语专业而言“汉语”的重要性。

  现在,当我站在异国的讲台上,开始教第一个拼音的时候,老师的这段话仍然时刻萦绕在我耳边。正是那段话,扫净了我最初的恐惧,激发了我对这个专业的好奇和向往。这个问题,老师再没有提到过——也不需再提,因为我这些年来都在寻找答案、并且找到了答案。

  事实上,我们大一所学的基本课程,研究的都是汉语的本体。什么是本体?本体就是本身,汉语本体就是汉语的本身。对外汉语专业为什么要先学习汉语本体呢?还得从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说起。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起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人们还没有了解自己每天说的中国话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就急急忙忙地拿起粉笔教老外们写汉字。自己对自己都不甚了解,怎么向外人介绍自己?不断增多的教学困境和瓶颈,让学者专家们重新审视汉语,最终发出了“回归汉语本体”的呼声。还好我们并没有走得太远,亡羊补牢的回归催生了一大批汉语本体研究著作。王力、朱德熙、吕叔湘、刑福义、许嘉璐……这些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代号,而是一个学术符号,代表着不同学派对汉语这个共同研究对象的不同认识。汉语像彩虹一样五光十色,从不同的角度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领悟丰富的教学法则

  “多少年我们苦练英文发音和文法/这几年换他们卷着舌头学平上去入的变化/平平仄仄平平仄/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S.H.E的一首《中国话》让所有说着中国话的人都倍感本国文化传播的自豪。歌词中所说的“平上去入的变化”、“平平仄仄平平仄”也从侧面体现了学习汉语的难度所在。

  教学技能是对外汉语的重头戏。如果仅仅停留在本体研究的层面,对外汉语专业和汉语言文学、现当代文学、语言学等其他汉语专业就没有任何区别了。把汉语本体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之中,是对外汉语专业的终极学习目标。

  反复实践和模拟教学是教学技能获得的最主要方式。教学对象从哪来?本校的留学生就首当其冲成了“小白鼠”。刚开始学生很不听话,同龄的我根本无法控制课堂局势,几次差点哭了出来。后来,我慢慢掌握了“调教”学生的技巧:自由。自由?听起来是不是很不可思议?我的自由,不是放任放纵,而是让他们自由表达,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就算是我听不懂的他们的母语,也比大叫他们同样听不懂的“安静”有效得多。在赢得了学生们带有同情成分的“合作”之后,我才能够正式进入教学环节。在学习教授初级口语课的时候,不费脑力,但费体力:要“以身试法”地伸出舌头示范“zhi、chi、shi”,要手舞足蹈地表现不同的动词,还要不断重复同一个音节直到学生说对。在这种实践课上,我们这些“三脚猫”老师在台上施展浑身解数,而真正的老师正坐在教室后方或是留学生中间,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下课后的老师总结,会提出本次上课的优点和不足,多次的实验课之后,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独立教学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语言技能(教学辅助语言,如英语)和文化技能,也包括在教学技能里。会说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是不够的,还要能用辅助语言解释汉语。教学活动的双方(教师和学生)有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母语和文化背景,而且会借助第二语言(比如英语)进行目的语言(汉语)的教学,因此,会一门辅助语言非常有帮助。目前,最常用的辅助语言是英语。我在读大学的时候,不断地练习英语也是给自己订下的目标之一。虽然目前很多普通的院校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要求仅仅是通过英语六级,但我尽量不随意给自己降低标准,力争通过英语八级——我常常课间背单词,看着电影也会突然摁下“暂停”键把刚才的英文对白复述一遍。

  随着各国学习汉语人数激增,尤其是东南亚各国留学生的大量涌入,常用辅助外语范围就扩大到法语、德语、日语、韩语、越语和泰语等语言。辅助语言,只能是辅助,不能依赖。一旦产生依赖,什么都用辅助语言解释、做例句,目的语言——汉语的习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学生的汉语词汇量不断扩大、语感不断增强的时候,就应该尽量脱离第二语言的辅助,尝试用汉语解释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