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机学院培养双创人才有门道

2017-09-20

  2017年9月21-22日,上海电机学院联合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举办“创人才――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这一全国“双创周”重点活动中,政府创新创业教育主管领导、全国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学者、大学生创业代表共同探讨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何路径和门道。

  这三年,上海电机学院学生在“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汇创青春”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多次荣获金奖、一等奖。其中,获国家级奖项累计150余项,获市级以上奖项累计达400余项。

  作为上海市创新创业活动计划首批试点院校,上海电机学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强大基因,立足长远,从“管理机制、课程建设、教法改革、实践训练、教学管理、教师队伍、资金保障”7个方面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始终坚持创新促进创业、创业反哺创新,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顶层设计、分步推进、齐抓共管、全员参与,聚焦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逐渐形成了全校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广泛参与的良好双创环境。

  学校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十三五”规划的主要发展任务之一,明确提出“融创新创业教育于全过程”,积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遴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核心课程设置综合性工程创新项目,将涉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和案例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常态化。另外,充分利用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菜单,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占比达20%以上。同时,积极通过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举办论坛沙龙讲座、扶持双创项目、增加创业实践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覆盖率。

  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校学生“双创”典型不断涌现:机械学院创新集训队获得2015年度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团队”称号,解得官、陆江同学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朱翔宇同学在“U8store校园在线购物平台”获得岩桥资本百万级别天使投资等。

  据统计,全校参与创新创业计划的学生累计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申请并获批专利370余项。创业苗圃自2012年建立以来,至今共孵化近50家企业,每年有3个创业项目通过评审得到学校商铺租用权。

  试验田里的“三步法”

  为契合“中国制造2025”和“上海科创中心”背景,学校先后成立“德泰学苑”、“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德泰学苑目前共有8个专业,中德智能制造学院共3个专业,全部实现小班化教学,每个学生都加入了各种创新创业团队。

  两个试点学院(学苑)引入国外优质办学资源,借鉴其人才培养模式、中外合作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系统、科学地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教学、指导,提供丰富的跨文化交流实习、创新创业实践和实训机会,应用“引导创新思维、开发创新潜力、实践创造过程”“三步法”,加强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引进国外双创课程如“技术中的创新思维”“从理念到创新”等,辅以企业实习、境外见习考察,打开学生眼界、引爆学生创新思维。开发潜力则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整合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基于学习成效的过程考核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奠定创新知识、能力基础。实践创造是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广泛开展综合项目教学法,切实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项目,实践了从方案创新到实物创造的过程。

  创新培养的“三模式”

  学校重视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规划和建设了大学生工程创新中心,选派了具有工程经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技师组成的教师队伍进行指导。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建有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上海市示范实验基地1个,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中心1个,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实验室1个,并建设校外创新创业实习基地103个。

  学校通过采用“集训队”+“工作室”+“课程团队”的三种模式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与团队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专业优势与特长,博采众长、集思广益。集训队着重于“博”,2006年成立以大学生科研创新为目的的各类创新集训队30余个。其中尤以机械学院创新集训队表现优异,该团队现有核心团队成员56人、指导教师10人,团队成员共获批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123项,多位成员获得国家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等荣誉称号;团队近3年来发表文章79篇,其中SCI、EI论文10余篇;团队成员申请专利375项,其中发明专利75项,还有多位学生考上研究生。2015年,该团队获评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工作室侧重于“专”,通过凝炼科研方向,将对某一方向有更多兴趣的学生集中于一个或者几个老师的工作室中,显著提升创新能力,如孔元元同学,通过工作室中的锻炼和学习,代表上海队参加了世界技能大赛网站设计项目竞赛,成功晋级全球总决赛,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在校本科生入围世界技能大赛总决赛的选手。课程团队夯实地“基”,通过在具体课程中的项目实践,使学生在教学中充分进行比较、梳理和项目团队协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团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催化剂”。

  创意园里的“无创空间”

  学校通过开设“无创空间”工作室,倡导“从无到有、无中生有”的创意理念,促进和激励学生投身创意创新,培养设计创意人才。无创空间以学校基础性、综合性、交叉性、国际性的学科体系为依托,以学校优秀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导向,充分发挥设计专业的资源整合优势,创建上海一流、国内领先的集成式设计产业研究中心,支持上海产业自主创新和设计智库构建。目前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均衡、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面向生产一线解决相关关键技术问题的高素质、跨学科的指导教师梯队,秉承从无到有到无限的理念,传承了“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蔡德泰教学法,实现差异化定位与互补,立足于创新、创业和人才培养。

  无创空间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设计竞赛,在上海市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上图杯”先进成图技术大赛工业设计类竞赛、韩国K-DESIGNAWARD国际设计大赛上获得多项大奖;在2017年第二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中共获一等奖10项,一等奖总数排名全上海高校第一名。

  创业体系中的“前中后”

  创业教育本质上是教育,在创业教育的前、中、后端做好规划设计,提升创业教育质量和实效,服务经济转型发展,实现高校的社会价值。

  首先,前端抓好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学校启动创新创业校本教材编写,着力于反映和体现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通过开发创业课程传递创业基因、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其次,中段聚焦教学实践创新,实施价值引领。学校实施弹性学制,将学生修业年限放宽至3-6年,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对于能力凸显的学生,学校制定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最后,终端聚焦创业项目核心竞争力和利益相关者。学校开展综合项目教学法,通过实际工程问题产生综合项目,教师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指导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项目,将课程教学延伸至课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与课后自主学习时间比例达到1:1,实现学习增效。

  通过这些工作,学校创业课程数量不断上升、体系不断健全,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到通识课程,从大一到大四,均做到了分层分类引导、培养,各类沙龙、竞赛有序开展,其中组织参加“创青春”2016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并获1银2铜,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1金3银4铜;两年内6个创业项目通过评审得到租用权,12个项目进入大学生创业实习基地进行运营。

  科研池中的“三平台”

  科研反哺教学是应用型大学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促进学校教学工作,学校将积极构建科研创新平台,不断加强科研创新队伍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促进科研与教学交叉渗透。

  首先,学校依托上海电机学院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优秀学生实习实践平台”,通过前往企业实习,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以更好地达成“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应用、技术管理与技术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宗旨。其次,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双创号召,积极打造“专利申请平台”,据统计,学校现有有效专利1606件,居全国500所高校第113位,其中以学生为第一发明人的专利数量占其中的40%,充分反映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优势。最后,学校借助上海会展资源优势,打造“会展交流平台”。参展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十余届以来,获得工博会高校展区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获得广泛好评。参展项目大多以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团队形式为主,以激发学生科研创新灵感。工博会的平台也提供了学生优化科研成果,提升自我科研视野的契机。